在我们今天的《说文解字》课程中,将向大家介绍角部的三个汉字——“觲”、“䚗”、“觷”。虽然它们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,但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来历和含义,尤其是成语“力能扛鼎”中的“扛”字,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。
首先,我们来说说“觲”。它的读音为xīng,依据《说文解字》的解释,“觲”字的本义是动物使用的角可以上下低仰,以便灵活操作。这个字的构成是来自牛和羊的形象,表示它们用角的灵活性。许慎用《诗经》中的一句引出其形象:“觲觲角弓”,形容弓的调和自如,这种方便和灵活也在现代汉语中具有一席之地。
接下来是“䚗”。这个字的读音为gāng,字义最原始是举角,尤其指兽类双角的抬起。它是一个形声字,说明其发音与意义有紧密的关系。根据朱芳圃的《殷周文字释丛》,可以说“䚗”即是将两个手举起角的形象,而从其引申义来看,表现为“扛”和“举”。古人常常用“扛”与“䚗”相互替代。比如,张衡在《西京赋》中提到:“乌获扛鼎”,其中“扛”字的使用就是指它的原义。
在成语“力能扛鼎”中,强调的是项羽的勇猛和强大,使得这个字独特地以gāng的方式记住,绝不可以读错。实际上,虽然“扛”字常见的读音是káng,但在这里遵循“䚗”字的音韵,显得更加确切。
最后谈及的是“觷”字,读音有两个:其一是xué,表示加工兽角的动作,形声字结构简单易懂;其二是hù,取义为角声,显示出此字的多样性。这个字的本义十分重要,指的是制作器具的过程,让我们看到古人利用动物资源的智慧。
三个字的解析让我们窥见汉字的变化和丰富的文化内涵,特别是成语中的“扛”,每一笔每一划都传递着悠久历史的脉动。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,继续探索汉字的魅力,领略文字背后的故事与智慧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